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南北大車拚 粽香傳千里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/陳佳德 圖/本刊資料室

 粽子是端午佳節不可或缺的應景傳統美食,隨著各地風俗與文化等不同,種類相當多樣,吃法也很講究,也使得端午節的美食更具特色。
 
北部粽
 北部粽是臺灣常見的兩種粽子之一,主要流行於北部,做法是先將糯米加入調味料後炒到半熟,再加入已煮熟的內餡,以竹葉包覆成三角形,最後再蒸熟。常見的內餡有豬肉、鹹蛋黃、香菇、花生等。
 由於糯米已經先炒過,能充分吸收醬汁,氣味更香濃,糯米粒粒分明,口感類似油飯,且因多了清蒸的程序,也增添竹葉的清香。
 
南部粽
 南部粽是臺灣另一種常見的粽子,主要流行於中南部,做法是先用生糯米泡水,等糯米軟化後再加入已炒熟的內餡,並以竹葉或月桃葉包覆成三角形,整串放入沸水中煮熟。相較於北部粽的濃郁,南部粽口味較清淡,食用時常會添加醬油或甜辣醬搭配。
 南部粽的內餡與北部粽類似,豬肉、鹹蛋黃、香菇、花生等均常見,也添加栗子、魷魚、干貝等。臺南、高雄及屏東北部食用時有加花生粉的習慣。
 
客家粽
 客家粽主要流行於桃竹苗的客家地區,又分成米粽和粄粽,兩者雖然都是用米製成,但工法不同。內餡常見滷肉、香菇、蝦米、油蔥等;粽葉有桂竹葉、月桃葉、野薑花葉及荷葉等多種選擇。
 客家米粽外觀較接近常見的粽子,同樣是以糯米製成,差別在於客家米粽必須先和花生一起蒸熟後,才包入炒熟的內餡,再清蒸一次便可食用。客家粄粽又稱「粿粽」,做法是將糯米和蓬來米磨成漿後壓乾製成粄皮,再將炒熟的內餡包入粄皮中,最後再蒸熟。由於是以粄皮製作,口感有嚼勁。
 
湖州粽
 湖州粽是江浙地區粽子的代表,分成鹹粽和甜粽,是眷村代表性的端午美食。
 湖州粽外觀呈長方形,是先將糯米泡水軟化後,再以小火炒至半熟,並將內餡包入竹葉,以大火煮熟,同時兼具北部粽濃郁香氣和南部粽柔軟綿密的特色。內餡通常較簡單,鹹粽只包鮮肉或火腿,甜粽包豆沙,近年發展出包蛋黃與鮮肉的口味。
 
素粽
 臺灣不包肉的素粽又稱「菜粽」。素粽的內餡傳統只有糯米包花生,又稱「花生粽」,也有包素料的種類,其中臺南的素粽更成為當地知名美食。
 
鹼粽
 鹼粽是將糯米放入水中浸泡並加入鹼粉攪拌均勻,讓糯米產生化學變化,約放置十二小時後,糯米會呈現晶瑩剔透的黃色,再用竹葉包成粽子,口感具有彈性,常搭配蜂蜜或糖漿食用,有的會包紅豆沙。冰過的鹼粽也是盛夏消暑食品。
 
馬祖粽
 馬祖粽是馬祖特有的粽子,屬於福州粽的一種,形狀呈現三角錐狀,因外觀像甜筒,又被稱為甜筒粽。
 馬祖粽在製作時,會將糯米泡入鹼水,再添加豌豆或花生,並包入竹葉中。食用時沾白糖,彈性口感伴隨粽子的清香和白糖甜味,具在地特色。
 
原住民粽
 排灣族、魯凱族、卑南族和阿美族的「阿拜」和「吉拿富」,過去是節慶時宴請貴賓的美食,與端午節沒有直接淵源,但做法類似粽子。
 「阿拜」和「吉拿富」都呈現長條狀,與粽子最大的不同是以小米為食材,內餡包豬肉、芋頭等,搭配假酸漿葉,最外層以月桃葉包覆。「阿拜」是用小米粒或糯米製成,「吉拿富」以小米粉或芋頭粉為主要食材。
 
(點閱次數:232)